业界动态
来源:国家专利局网站
“嫦娥”奔月,“玉兔”圆梦,知识产权一直是我国探月工程的重要支撑。12月2日1时30分,“嫦娥三号”月球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,并于1时50分左右成功进入预定轨道。无论是“嫦娥三号”月球探测器还是“玉兔”月面巡视探测器(即月球车),都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。此举标志着我国航天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又有了进一步提升。
“‘嫦娥三号’月球探测器及‘玉兔’月球车都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成果。”11月29日,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裴照宇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,我国自主研制的月球车,是车辆技术、机器人技术和航天器技术三大技术的集合。
“玉兔”月球车呈长方形盒状,重达140公斤,虽然比其他国家的月球车重量要轻,但机动性能与避让障碍物的技能却更灵活。“玉兔”月球车在月球着陆后,靠6个轮子支撑移动,还会有2片太阳能电池帆板打开,遇到超过20度的斜坡、高于20厘米的石块或直径大于2米的撞击坑,能够自主判断安全避让;还有一只灵巧的机械臂“胳膊”,负责钻孔和采样。上述这些技术已提交了26件中国发明专利申请、3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,1件软件著作权登记。
与其他国家的月球车不同,“玉兔”月球车首次装备了我国自主研发的专利探地雷达,可主动发射雷达波来探测约30米厚的土壤及其结构变化,同时还可测地下100米深度的土壤或岩石结构,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月球车所没有的功能。
与地球不同,月球的一个白天或一个晚上,差不多相当于地球14天,而且昼夜的温差近300摄氏度。月球上的“白天”最高有近100摄氏度,而“夜晚”最低温度近零下200摄氏度,再好的金属材料都会很快损坏。为了保证月球车的性能,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电池首次应用在月球车上。“夜晚”来临时,核电池启动为月球车供暖,保证了月球车的设备及性能不受影响。这种核电池,不仅体积与重量轻巧,而且理论寿命可达80年,成为中国月球车上的一大技术创新亮点。